致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,在某個地域的某個群體中,通過某種手段達成相對富裕的狀態和過程。下面是勵志人生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勵志致富故事會,供大家參閱!
勵志致富故事會:干大事的從來不要臉
原太平洋集團董事局主席嚴介和曾說過一番備受爭議的話,他說:什么是臉面?我們干大事的從來不要臉,臉皮可以撕下來扔到地上,踹幾腳,揚長而去,不屑一顧。他認為不把自己當回事,不把面子當面子,視面子為虛無,這才是一個真正干大事的人應有的風度。他的話雖然偏頗了些、尖銳了些,但是,對企業來說,在創業初期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面子問題。
新東方的校長俞敏洪就吃盡了面子的苦,盧躍剛在其著作《東方馬車》一書中,詳細記錄了俞敏洪的創業經歷,至今讀來,仍令人落淚。
有一次,新東方的一位員工被競爭對手用刀子捅傷,為了處理這件事,俞敏洪請一個剛剛認識的警察朋友,托他請刑警大隊的一個政委出來“坐一坐”。因為俞敏洪不會說話,只會喝酒;也因為內心不從容,光喝酒不吃菜,喝著喝著,俞敏洪就失去了知覺,鉆到桌子底下去了。老師和警察把他送到醫院搶救了兩個半小時才活過來。醫生說,換一般人,喝成這樣,就回不來了。
那天,俞敏洪喝了一瓶半的高度五糧液,差點喝死。他醒過來喊的第一句話是:“我不干了!”
學校的人背他回家的路上,一個多小時,他一邊哭,一邊撕心裂肺地喊著:“我不干了!——再也不干了!——把學校關了!——把學校關了!——我不干了!”他不停地喊,喊得周圍的人發怵,哭夠了,喊累了,睡著了,睡醒了,酒醒了。下午7點還有課,他又像往常一樣,背上書包上課去了。眼角的淚痕猶在,該干的事卻不能不干,按俞敏洪自己的話說,不辦學校,干嗎去?
俞敏洪還有一件下跪的事,在新東方學校也是人盡皆知。
他的母親不顧眾人反對將俞敏洪的姐夫招來新東方做事,先管食堂財務,后管發行部。因為某些原因,有人將俞敏洪姐夫的辦公設備搬走了,俞母大怒,在學校破口大罵。這位新東方學校的校長,萬人景仰的中國留學“教父”,當著大伙兒的面兒,“撲通”給母親跪下了。
見證此事的王強事后回憶說:“我們期待著俞敏洪能堂堂正正從母親面前走過去,可是他跪下了,頓時讓我崩潰了!人性崩潰了,尊嚴崩潰了,非常痛苦。”一個外人看見這樣的場景尚且覺得“崩潰”,覺得“非常痛苦”,那么,作為當事人和下跪者的俞敏洪內心會是什么樣的感覺呢?
俞敏洪還有許多傳奇般的經歷,真要說起來,用他的話說,能說上好幾年。實際上,面子是人生中的第一道障礙,聰明的人決不做“死要面子活受罪”的人,過分愛面子,就會失去機遇,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,很難做成大事。
要干大事就不能把面子看得太重。那些改革開放初期致富成功的人,就是因為摘掉了虛榮面具,才走上了成功之路。有一大部分富豪都是從“破爛王”和“臭皮匠”干起而發家致富的,敢做“破爛王”、敢做“臭皮匠”的人,本身就具有與常人不一般的人生觀、價值觀。
勵志致富故事會:打工是故事,創業是事故
有位朋友問潘石屹:“老潘,打工和創業有什么區別?”
潘石屹微笑著回答:“打工是故事,創業是事故。”
朋友愕然。
潘石屹問:“有一個獵人帶著獵槍去打獵,見到一頭熊,開了一槍沒有擊中,這時,獵人該怎么辦?”
朋友說:“趕緊逃跑!”
潘石屹聽后哈哈大笑,說:“獵人丟了獵槍就逃跑,這是一個故事。如果獵人較真兒,提起獵槍跟熊玩命,將發生事故。”
朋友聽后,仍是不解。
潘石屹解釋道:“逃跑的人是打工的,跟熊拼命的是創業的。所以說,打工是故事,創業是事故。故事終究是故事,只能口口相傳;而事故是一場拼搏,是驚心動魄的舉動,是一場奮力的廝殺。這就是打工和創業的區別。”
勵志致富故事會:被自己打敗
趙匡胤滅掉后周,建立宋朝后,很多人都不服氣,其中,有兩個人完全有實力造反。一個是駐守潞州的節度使李筠,此人幼年從軍,力大無比,勇猛無雙,令很多蠻夷之族聞風喪膽,而且歷經后唐、后周兩個朝代,極有威望。
還在后周時,李筠征用國家賦稅,召集亡命之徒,增強自己的實力,此行為被安上謀反的罪名都不為過,但后周皇帝忙于與南唐作戰,不想后院起火,就只是罵了他幾句了事。這讓他自我感覺無限膨脹,哼,后周皇帝都不敢惹我,你趙匡胤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子,滅你還不跟掐死一只螞蟻一樣簡單?
所以,當身邊的謀士分析敵我優勢,想找出最佳作戰方案時,李筠豪情萬丈地說:“我乃周朝老將,禁軍都是我的舊人,聞我到來,必定倒戈歸順!”自信心如此爆棚,身邊的人再無話可說。
果然,李筠發兵后,第一戰便取得勝利,這讓他沾沾自喜之余,沒有一鼓作氣繼續攻擊,而是慢條斯理地一邊作戰,一邊處理戰爭之外的雜事,準備玩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,把趙匡胤慢慢折磨死。沒想到,趙匡胤御駕親征,親自當先鋒,玩命似的往前沖,很快攻占了潞州,讓李筠再無險可守。
面對從天而降的失敗,李筠仰天長嘆,然后縱身火海,結束了自己戰功赫赫的一生。
另一個造反的人是揚州節度使李重進,他不像李筠那么沖動,背地里磨刀霍霍,表面上卻對趙匡胤俯首稱臣,準備來個攻其不備。
可惜,趙匡胤還是看出了他造反的端倪,決定來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。先是發出一封詔書,令李重進換個地方當節度使。看似平級調動,但里面卻隱藏著刀光劍影,因為在此之前,所有被調走的節度使,都會在途中遭遇不測,這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,只要有節度使被調走,大家就知道,皇帝那是要他的命。
李重進接到這個圣旨后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,還猶豫什么,立即反!但出乎意料的是,趙匡胤隨后又下了第二道圣旨,令人到揚州撫勞李重進,表示朝廷對他的尊敬和真誠。
這真是太蹊蹺了!難道,趙匡胤真的只是給自己來個平級調動,并沒有殺人之心?李重進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中。
最終,起兵的念頭占了上風,為了增加取勝的籌碼,他給南唐皇帝寫了封信,希望對方出手相助,但是,這位皇帝一心想過自己的小日子,不想卷入戰爭中來,就把信原封不動地送給了趙匡胤。
李重進得知后,簡直要氣瘋了,并且開始疑神疑鬼,總覺得身邊有人要出賣他,弄得幾個將軍都受不了,趁著夜深人靜,帶著幾個親信悄悄地溜出城,跑到了趙匡胤那里。
這讓李重進更加暴跳如雷,懷疑每個人都在背叛他。為了殺一儆百,他抓住幾十個將官,不由分說,將他們的腦袋全部砍了下來。兩個月后,趙匡胤下了第三道圣旨——削奪李重進的一切官職。這次,李重進徹底崩潰了,總覺得人人都在嘲笑他,人人都想背叛他,于是變本加厲地殺人。
當趙匡胤帶領部隊殺過來時,李重進的部隊人心渙散,早已失去了抵抗的能力,這個縱橫沙場數年,戰無不勝的將軍,敗得一塌涂地,只能像李筠那樣,投身熊熊烈火中,以此來洗刷自己的恥辱。
李筠和李重進都比趙匡胤更有威望、更勇猛,本來,他們可以給趙匡胤致命的一擊,取得決定性的勝利。
但是,他們一個太過自負,把自己無限放大,把敵人無限縮小;
一個又不夠自信,一點風吹草動都惶惶不安,結果,敗得狼狽不堪。
其實,他們先輸給了自己,然后,才輸給了對手。
熱門專題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