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奶奶前幾天去世了。
中國有個成語——蓋棺定論,于是,出殯的這幾天,聽到的也大都是關于李奶奶的“定論”。
“她這人心眼好,一輩子沒干過什么壞事!”
“老李肚量大,從來沒和人紅過臉!”
“這老太太年輕時吃了不少苦,這幾年條件好了,但她還是愿意過苦日子,唉!”
“就是,一點不懂得享受,那樣節省有啥用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的!”
……
總結下來,李奶奶是一位善良、胸襟寬廣,但又太過節儉的人。
其實,關于李奶奶的節儉,村上早已人盡皆知。
李奶奶的丈夫去世較早,她一個人拉扯大了兩個兒子,一個女兒,日子艱難,可想而知。
她的兩個兒子都讀好了書,在外地工作,女兒也嫁到了縣城。三個孩子都要求李奶奶去城里住,但她堅決不肯。
網購興起后,兩兒子經常網購蘋果、橙子、牛奶這些東西過來,女兒也隔三差五提著香蕉、葡萄來探望。
家里的好東西堆積如山,但鄰居們卻驚奇的發現,李奶奶每天吃的東西,都是黑了半截的香蕉、帶著壞點的蘋果、長著霉點的橙子……
沒兩年,李奶奶就被查出胃癌晚期。雖然沒有證據表明此病和她吃這些東西有直接關系,但這些變質的東西,影響到健康,卻是不爭的事實。
李奶奶經歷過讓人談之色變的六零年困難時期,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被她絲毫不落的繼承了下來。
新時代的到來,并沒有給他們的思想觀念帶來改變!
于是,他們很多人都在過著與當下生活水平并不匹配的“貧苦”生活。
國人曾經很是窮困潦倒。
小的時候,記得爺爺給我說過,他們那代人,什么樣的貧苦都經歷過。
能吃上雜面饃饃已經是很不錯的家庭,更多的人是吃野菜,啃樹皮,甚至還有將餓死的人拖回家吃掉的……
長期處于農耕社會,靠天吃飯,天災人禍隨時都會降臨。
于是,勤儉節約,成了生存與生活的智慧,恒古不變。
如果說,我爺爺和李奶奶那輩人的思想觀念很難轉變過來,還能說的過去。但現代人仍然有不少這樣的,我就不太能理解了。
同事小李的叔叔,前段時間腦膜炎住院了。
他不過四十來歲,是農民工大軍中的一員。
據小李透漏,他的這位叔叔,一直勤儉節約,生病了,不到萬不得已,絕不會踏進醫院半步。
他這次也是在建筑工地上發高燒,因為懼怕醫院的高藥價,堅稱自己的身體很硬朗,沒必要去醫院,自己隨便到藥房配了點退熱片。
其實,他長期的有病硬抗,加上繁重的體力勞動,身體早已大不如前。最終,這位李叔叔因為高燒不退,燒成了腦膜炎,住進了醫院。
如果李叔叔不心疼醫藥費,能夠早點就醫,不會花更多的錢不說,人也不會遭這份罪。
可惜的是,這個世界上,沒有如果,只有后果和結果!
毋庸置疑,勤儉節約的人們,心中往往只有一個想法:盡可能的省下錢來。
于是,他們精打細算,生怕吃虧。
殊不知,如此算著算著,很容易被手里那點錢蒙蔽雙眼,變的鼠目寸光,得不償失!
上高中那會,班級里有位同學小朱,特別節儉。
別說周末,像其他同學一樣,出去吃喝玩樂一番了,就連平時一日三餐,也是能省則省,就像路遙筆下每天只吃丙菜的孫少平一樣。
不同的是,《平凡的世界》中的孫少平,是因為家里條件的確困難,不得已而為之!而我們的小朱同學,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之家,但家境不錯,每月生活費甚是充足。
高中的學習壓力空前的大,家長朋友都在想方設法的給自家孩子補充營養。而住校的小朱,為了多出時間去刻苦學習,每天飯點都在思考是吃一份炒面草草了事,還是去宿舍吃包泡面迅速閃人!
繁重的學習壓力,加之他如此在飲食上“苦己心志,餓己體膚”,他終于在期末考試前,暈倒在課堂。
老師的引導,同學們的勸說,家長的“威逼利誘”,并沒有拉回他骨子里的節儉。
從醫院回來后,他依然我行我素,甚至更加節儉,因為,他還試圖省回住院幾天輸營養液的費用。
高中三年,一閃而過,小朱同學最終高考落榜。面對如此努力的他,老師和家長分析得出的結論,就是省吃儉用導致的營養不良,拖垮了身體,影響了學習。
沒辦法,只能選擇復讀。好在這個教訓小朱同學最終吸取了,開始好好吃飯,懂得適度消費,一年的努力,考取了一個不錯的大學。
放眼望去,相信你的身邊,一定很多這類人的存在:不舍的吃,不舍的穿,不舍的用……
他們心里想的,永遠是如何省下錢來,嘴里嘮叨的,也一直是要把財產留給子女。
網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:
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在天堂碰了面,兩人都很高興,便攀談起來。
美國老太太說:“住了六十年的房子,終于在死前把錢還完了,我很開心。”
中國老太太說:“我也很開心,終于在死前存夠了買房子的錢,這個錢我存了六十年!”
雖然是一個笑話,但其表達出的兩種消費觀念卻很是值得我們深思。
美國老太太代表的是典型的工業社會、商業社會的消費心態,活在當下,讓消費匹配上自己的能力;而中國老太太崇尚的則是農耕文明勤儉的消費觀念,一輩子只懂得節衣縮食,不懂得適度消費。
明明有能力,有條件,卻不愿去消費,而是自得其樂的過著緊巴巴的苦日子。
這可并不是他們還沒解放思想,適應富裕的日子,而是格局太過狹隘,固封了窮人式思維,開闊不了自己的眼界,從而深陷越省越窮的惡性循環,無法自拔!
有句話說的好:金錢再多,放在銀行里也不是自己的,只有花出去的錢才是自己的錢。
經濟學也告訴我們:貨幣只有流動起來,才具有價值!
往大了說,國家、社會需要我們適度消費,唯有帶動消費,經濟才會發展;往小了說,我們要學會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適度消費,否則,你的生活將會了無生趣,白在人間走一遭!
所以,千萬不要等到蘋果出現壞點時才舍得下口,新衣出現霉斑時才舍得上身,更不要在有條件吃著魚肉的時候,選擇饅頭就咸菜。
你要知道:鋪張浪費可恥,勤儉節儉是傳統美德;但更要知道:能力匹配消費很重要,跳出窮人思維才是王道!
愿你,不要“富”炫了,更不要“窮”慣了。
熱門專題: